¶
🎵晨兴音频
¶
¶
📖纲目
¶
伍 我们要据有包罗万有的基督作美地的实际, 并在祂里面行事为人, 就需要看见我们在主里的生活并在主里的工作上,主的同在对我们乃是一切:在出埃及三十三章十二至十七节,摩西与神讨价还价,要求神的同在与他和神的百姓同去;神回应说,『我的同在必和你同去,我必使你得安息』— 14节:
¶
一 主活在我们里面,我们无论去那里,祂都会去,但祂的同在和我们同去么?许多时候主也许帮助我们,但我们并不叫祂喜乐;我们必须受主头手直接的同在所管制。
¶
二 主的同在,主的微笑,乃是我们进入并据有基督作美地之实际的管制原则;神的同在就是道路,是『地图』,将祂的百姓当行的路指示他们。
¶
三 按照出埃及记的图画,主的同在在他们前面行,『日间在云柱中领他们的路; 夜间在火柱中光照他们, 使他们日夜都可以行走。日间云柱,夜间火柱,总不离开百姓的面前』—十三21~22 :
¶
1 按豫表,云表征那灵;(林前十1~2 ;) 照亮的火表征神的话;(诗一一九105,耶二三29 ;)因此,神的同在所给即时、活的带领,乃是借着灵或话临到的。
¶
2 云柱和火柱象征神自己,因为神是灵也是话;(约四24,一1 ;)不仅如此,话也是灵。(六63,弗六17。)
¶
3 因此,神、话、灵乃是一,日夜不断的带领并引导我们;在基督徒的生活中,白昼和黑夜并无两样,因为火柱所发的光,使黑夜变为白昼。
¶
四 出埃及记也给我们看见,基督作为神的使者乃是带领百姓的那一位; 当神的使者行动时,柱子也动,表明使者和柱子乃是一; 基督和带领的灵是不能分开的;(十四19 , 约十四17~20,十六13,林后三17,启五6 ;) 再者,每当跟随主的人遭遇反对,引导的光自然就成为保护的光;然而,这保护的光对反对者却成了黑暗。(出十四20。)
¶
📖晨兴喂养
¶
出三三14~15 耶和华说,我的同在必和你同去,我必使你得安息。摩西对祂说,你的同在若不和我们同去,就不要把我们从这里领上去。
¶
十三21 耶和华在他们前面行,日间在云柱中领他们的路;夜间在火柱中光照他们,使他们日夜都可以行走。
¶
在出埃及三十三章十二至十七节,摩西与神讨价还价,要求神的同在与他和百姓同去。神的同在就是祂的道路,是“地图”,将祂的百姓当行的路指示他们(参约十四6……,来十一8……)(圣经恢复本,出三三14注1)。
¶
按预表,云表征那灵(林前十1~2与1注4……);照亮的火表征神的话(诗一一九105)。因此,神所给即时、活的带领,乃是借着灵或话临到的。云柱和火柱象征神自己,因为神是灵也是话(约四24,一1)。不仅如此,话也是灵(六63,弗六17)。因此,神、话、灵乃是一,日夜不断地带领并引导我们。在基督徒的生活中,白昼和黑夜并无两样,因为火柱所发的光,使黑夜变为白昼(出十三21注1)。
¶
📖信息选读
¶
第一个管制的原则是在云柱和火柱中神的同在。……在云柱和火柱中有神的同在,这是第一个管制的原则。这一个因素是与神子民的聚集、活动或行动有关的。神的子民该什么时候行动,该如何行动,该往哪里行动,端赖那在云柱和火柱中所启示给他们神的同在。换句话说,我们若是要往前去得着那地,我们必须是凭着神的同在而去。若是神的同在和我们同去,我们就能进去并享受那地。你记得神如何应许摩西说,“我的同在必和你同去,我必使你得安息。”(出三三14)这意思是说,祂要用祂的同在领以色列人去得着那地。所以摩西对神说,“你的同在若不和我们同去,就不要把我们从这里领上去。”(15)摩西要求神的同在必须和他同去,否则他就不去。
¶
“我的同在必和你同去”,这是很奇特的一句话。这是说祂的同在要去,而不是说祂要去。祂要去是一件事,祂的同在要去是另一件事。你有否看见这里的不同之处?
¶
让我用一个故事来说明。有一次我们四、五位一同服事主的人出门到某地去,我们都走在一起。那时有一位弟兄对我们不太高兴,但他没有选择的余地,只好与我们同行。我们都坐同一列火车,但是我们坐在第一车厢,唯独这一位弟兄独自坐在第二车厢。他是和我们同去,但是他的同在并没有和我们同去。他与我们一同出门,与我们一同旅行,也与我们一同到达,但是他的同在不和我们在一起。
¶
许多时候神会和你同去,但是祂的同在不和你同去。许多时候神真是帮助你,但是你确实知道,祂对你不高兴。你会得着祂的帮助,但你要失去祂的同在。祂带你到你的目的地,祂也祝福你,但在整个旅途中,你不觉得祂的同在。祂与你同去,但祂的同在却不和你同去(李常受文集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二年第四册,三九二至三九三页)。
¶
耶和华的使者就是基督作为神所差遣者。神所差遣者在以色列营前行走,这指明基督乃是带领百姓的那一位。当神的使者行动时,柱子也动,表明使者和柱子乃是一。基督和带领的灵是不能分开的(约十四17~20,十六13,林后三17,启五6)(圣经恢复本,出十四19注1)。
¶
参读:包罗万有的基督,第十至十一章;出埃及记生命读经,第二十八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