¶
第三篇 国度与召会
¶
晨兴
周一
周二
周三
周四
周五
周六
听抄
¶
🔊🔊讲台音频
¶
读经:太十六18~19,十八17~18,十三44~46,可四26~29,罗十四17,林前四20,加五19~21,西四11,启十一15,十二10
¶
壹 今天召会是基督在生命上的扩增,而神永远的国乃是基督在行政上的扩增——但二34~35,可四26~29:
¶
一 在生命上,基督扩增成为召会;在行政上,基督扩增成为国度——约三15、29上、30上,但二34~35、44。
¶
二 基督不仅是召会,基督也是神的国;召会和国度都是祂的扩增——林前十二12,路十七21,可四26~29。
¶
贰 圣经首先陈明国度,然后陈明召会;国度的出现产生召会——太四23,十六18~19:
¶
一 神的生命就是神的国度;神圣的生命就是国度,这生命产生召会——约三3、5,太七14、21,十九17、29,二五46:
¶
1 国度乃是生命的范围,让生命行动、治理、管治,使生命能达成其目的,而这范围就是国度。
¶
2 福音带进神圣的生命,这生命有其范围,这范围就是国度;神圣生命同其范围产生召会——提后一10。
¶
3 国度的福音产生召会,因为国度就是生命本身,而召会乃是生命的结果——太四23,徒八12。
¶
二 国度是召会的实际;因此,我们离了国度的生命,就不能过召会生活——太五3,十六18~19,启一4~6、9:
¶
1 诸天之国的实际(太五~七)乃是召会生活的内容;没有国度的实际,召会就是空洞的。
¶
2 因着国度的生命产生召会生活,所以当我们团体地在国度生命里生活,我们自然就过召会生活——罗十四17。
¶
3 信徒不活在国度的实际里,就不能被建造到召会的结构里——弗二22。
¶
三 没有国度作召会的实际,召会就不能被建造——太十六18~19:
¶
1 召会是借着国度的权柄产生的。
¶
2 国度钥匙的赐给,是为使召会能够被建造——19节,十八18,参约二十23。
¶
3 当诸天的国能在一班信徒身上施行权柄,那一班信徒就能被建造成为召会——西二19,弗四15~16。
¶
叁 真正的召会就是在今世神的国;今天信徒乃是在召会中过国度生活——太十六18~19,十八17~18,十三44~46,罗十四17,林前四20,弗二19,西四11,启一4~6:
¶
一 主耶稣每次说到召会时,都将召会联于国度;这指明国度与召会有何等密切的关联——太十六18~19,十八17~18:
¶
1 罗马十四章十七节证明,今世的召会乃是神的国。
¶
2 林前四章二十节的“神的国”是指召会生活(17),这含示就着权柄的一面说,今世的召会就是神的国。
¶
3 以弗所二章十九节的“同国之民”一辞,指明神的国,就是神运用祂权柄的范围。
¶
4 保罗和他的同工为着建立众召会,在福音工作上所作的,乃是为着神的国——西四11。
¶
5 启示录一章六节的“国度”一辞启示,召会在哪里,神的国就在哪里;召会代表国度。
¶
二 在主的恢复里,我们乃是同时在国度和召会里,在宝贝和珠子里——太十三44~46。
¶
肆 在作为国度的召会里,我们乃是在国度的管治、行政、管教和操练之下——林前六9~10,加五19~21,弗五5:
¶
一 虽然今天召会是神的国,但唯有当我们在灵里,而不在天然的人里生活、行动、为人时,我们才在国度的实际里——罗八4,加五16、25。
¶
二 我们这些在神圣三一分赐之下的人,需要在召会中过国度的生活,在神圣的生命里长大并发展,直到我们达到成熟——林后十三14,罗十四17,彼后一5~7。
¶
伍 召会带进国度——太六10,十二22~29,启十一15,十二10:
¶
一 召会的产生乃是为着带进国度——太十六18~19,十八17~18,启——6、9,十一15:
¶
1 召会的职责乃是继续基督的得胜,并带进神的国——十二10,十一15。
¶
2 召会在地上的工作,就是要把神的国带进来;召会一切的工作,都是受神国原则的管治。
¶
3 召会要负责将天上的旨意带到地上,并将其实行在地上——太六10,七21,十二50。
¶
二 在诸天管治之下产生的召会,借着服在天的管治之下,对付神的仇敌——十六18~19,弗六10~18:
¶
1 诸天的国要得建立,就需要有属灵的争战——太十二22~29。
¶
2 召会的职责就是继续基督在地上的争战;召会必须继续基督所作那抵挡撒但的得胜工作——来二14,约壹三8下,西二15,诗一四九5~9。
¶
陆 召会应当祷告以带进神的国——太六10:
¶
一 虽然今天国度在召会生活中,但国度的实现还没有来临。
¶
二 国度的来临不是自动的;没有祷告,国度就不能来临;因此,我们必须为国度的来临祷告。
¶
三 召会的祷告是抑制撒但最有效的凭借——十六19,十八18。
¶
四 召会必须作天的出口,让天的权柄彰显在地上——十六18~19,十八17~18。
¶
五 真实的祷告乃是与神同工,将祂的国带到地上,并将祂的旨意施行在地上;因此,祷告是属灵的争战——六10,林后十4,弗六12。
¶
柒 那些常将神的国度——关系到神的旨意和神的仇敌——放在面前的,乃是在神手里最有用处的工人——太六33,七21,二五21、23,西四11。
¶
职事信息摘录:
¶
国度与召会的关系
¶
读经:马太福音十六章十八至十九节,以弗所书一章二十二至二十三节,四章十五至十六节,歌罗西书二章十九节。
¶
新约开始的宣告乃是:“诸天的国已经临近了。”(太三2)新约叫人立即注意到国度的事。但不久,当门徒们认识主时,主就提到召会的问题。召会是过去历世历代以来所隐藏的奥秘,直到主把祂的门徒带到认出祂“是基督,是活神的儿子”时,祂才公开说到召会。当彼得说,“你是基督,是活神的儿子”时,主就立即进来说,“我要把我的召会建造在这磐石上。”(太十六16~18)祂好像说,“我是神的儿子,是基督,乃是为着这个目的——建造我的召会。作为神的儿子和基督,我乃是磐石,就是那将要被建造之建筑的基石;我作为其根基的那个建筑,就是召会。”
¶
请我们记得,头一次提到召会是在马太十六章,马太福音是宣扬国度的一卷书。主第二次提到召会,还是在马太福音,是在十八章。四福音只有两次记载主在地上时提到召会,两次都是在特别宣扬国度的一卷书里。从这事实我们知道,国度和召会是何等密切关联。整本新约给我们看见,这两者紧紧相联,一同进展。当主说,“我要把我的召会建造在这磐石上”,祂立即加上一句:“我要把诸天之国的钥匙给你。”主把国度的钥匙给彼得,是为使召会能够被建造。哪里没有国度的权柄,哪里就没有召会的建造。任何人拒绝服在国度的权下,他最多只能是一个得救的人;他绝不能被建造在召会的结构里。
¶
圣经首先陈明国度,然后陈明召会。哪里有诸天之国的掌权,哪里召会必被建造起来。哪里有一班人接受诸天的行政管理,哪里召会就产生了。所以看起来是国度的出现产生了召会,但新约超越这点。这只是新约启示的一半,另一半乃是:召会带进国度。在诸天管治之下而产生的召会,因着服在诸天的管治之下,就对付了神的仇敌。因着仇敌的出现,神的旨意受拦阻不能行在地上;乃是召会运用神的权柄,才将他赶出去,然后新耶路撒冷才出现。在新耶路撒冷里,你看见国度和召会调成为一个。新耶路撒冷是新妇,按照以弗所五章,这新妇就是召会。新耶路撒冷也是一座城,这说出行政;在这行政的中心有神和羔羊的宝座。新耶路撒冷将召会和国度结合在一起。我们这样说,就把整本新约的内容总括在一句话里了。我们可以用三个短句来表达:国度产生召会,召会带进国度,终极结果就是国度与召会。新约开始于陈明国度,然后陈明召会。但召会怎样成为实际呢?乃是借着运用国度的权柄。当召会容许国度掌权管理,服在其支配之下时,召会就将诸天的管治带到地上。在整本新约里我们一直看见,召会与国度调在一起,国度与召会调在一起,至终这调和产生新耶路撒冷。在新耶路撒冷里,我们能够看出召会的性质和国度的光景,神在那里能够完全彰显祂主宰的权柄,因此能够执行祂的旨意,彰显祂的荣耀。
¶
我们有了这总括的话记在心里,现在就要来问:为什么需要召会?我们只能用几句话回答。神对宇宙有一个定旨,但为着完成这定旨,祂需要运用权柄;因为就如我们先前指出的,没有权柄,就没有一样计划能够实施。神是否能实施祂的目的,乃与权柄这事有关。所以当神的仇敌要阻挠神的目的时,他作了一件关键的事,就是破坏神的权柄。神怎样应付这种状况?祂借着得着另一种造物,使祂可以借以运用权柄。祂找到一班人,在地上给祂通行权,好实施祂的旨意。如果祂在地上能够找到一班人,让祂施行管治,祂就能在他们里面,并借着他们,完成祂关于基督的目的。因这缘故,神需要召会,祂要得着召会,好将祂的国从天上带到地上。
¶
现在问题是这样:如何得着召会?我们可以回答说,“主耶稣流了祂的血,为了赦免我们的罪,将祂的生命赐给我们,使我们能重生,因而构成召会。”这是真的,但这是真理非常肤浅的一面。圣经陈明了更为深奥的一面,就是召会是借着诸天的掌权得着的。因为诸天的国能够在一班人身上施行权柄,所以那一班人能够被建造成为召会。至此我们需要把重点再说一遍。为什么召会产生了?为着带进国度!召会如何产生?借着国度的权柄!神的目的是要将祂诸天的管治带到地上;在召会之外,祂的目标就不能达到。祂需要一班人服在诸天的管治之下,使他们在这管治之下建造成为召会。这就是马太十六章所揭示的。不要以为只要我们得救,我们就成了召会。我们得救的人是在召会里,但仅仅得救,并不能把我们构成召会。召会是一个身体,因此需要彼此相联,需要建造。
¶
让我举例说明。我们的身体有许多骨头,但是否许多骨头就构成身体?旧约的以西结书有答案。以西结三十七章说,在神的眼中,以色列人好像一堆枯骨。有一天生命之气进入他们里面,枯骨就互相联络,成了一个身体。
¶
再举例说明,召会是一栋房子;召会是神的居所,神的殿。圣经说我们得救的人乃是“活石”,被建造成为“属灵的殿”(彼前二5)。我们承认房子是由石头建造成的,但一堆石头并不是房子。弟兄姊妹,不要理所当然的以为,这里有一千位弟兄姊妹来在一起,这里就是召会了。召会是什么?召会乃是得救之人的聚集,但这是哪一种的聚集?一大堆石头堆在一起,并不是房子。那么什么才是房子?乃是石头建造在石头上——这一块在那一块上,那一块在另一块旁边,在上面或下面,在左边或右边,在前面或后面,都彼此完美的摆在一起。石头没有建造在一起,就不能有房子。也许有成千的弟兄姊妹在一起,都是得救的,但我们仍然要问:他们是否被建造在一起?他们当然是召会的材料,但他们是不是召会,乃在于他们是否被建造在一起。没有建造,就没有召会。
¶
也许有人问:被建造是什么意思?马太十六章所用的“建造”一辞,经常出现在新约里,但不幸常被翻译成“造就”。所以我们读到信徒得“造就”,召会得“造就”。但原文这辞并没有含示(如“造就”这辞所含示的)“道德上的进步”,或“灵性上得益处”,而实在是指“建造”。我们如何建造?这里有一块石头,有一个工人,手拿着工具,在石头上动工,直到石头的棱角完全磨平。但那块石头必须摆在建筑中的一个空位。石头是三角的;空位是四方的。所以石头必须切割、切割、再切割,直到石头的形状与建筑的那个空位完全相合;然后石头就嵌合在空位里。石头不是作为装饰用的,乃是作为建造的一部分。哦,我们不需要很多装饰用的石头。在许多聚会里,人看见许多美丽的石头,但我怕那些石头都没有建造成为房子。神所要的不是许多宝石,祂乃是要属灵的殿。
¶
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快乐的基督徒。他们的生活中规中矩,他们注意守晨更,热心福音工作;他们参加许多聚会,好得着属灵的“造就”,也真的非常得着“造就”,以致得着别人的称赞;但他们却是个人主义者,不能被“建造”。他们是宝石,非常宝贵,以致不能与普通的泥土或石头配在一起。他们太美丽了,以致不能与别人建造成为一个建筑,所以他们仍然是单独的基督徒,看起来很可爱,但不能用来建造。神所渴望的乃是殿,不是一堆分散的石头,不管这些石头有多美丽。祂要一个完整的召会,不是许多分散的基督徒。
¶
有一位姊妹对我说到另一个人,她说,“哦,她是非常宝贝的姊妹,非常属灵!”当我多问一些关于那位姊妹的事,她说,“哦,她非常谦卑,非常安静,非常温和;我们从来没有看见她急躁过。”她又说,“她非常属灵。”“她与谁一同属灵?”我问说,“她是单独的属灵姊妹么?或者她的属灵是与别人相联的?”这位姊妹回答说,“哦,她是曲高和寡啊。”唉!那位姊妹这么属灵,却没有人成为她的属灵同伴。这样的姊妹摆给人看是可以的,但她在召会的建造上没有用处。召会所需要的姊妹,乃是能够前后、左右、上下都有人和她摆在一起的。这就是今天神所寻找的那种基督徒。
¶
过去二千年里,神定旨最大的拦阻之一,以及主必须迟延回来的主要原因,乃是缺少被建造在一起的基督徒。你在全世界各处都看得到基督徒,也能找到属灵的基督徒;但哪里有建造起来的属灵的殿?有许多石头被琢磨过,很美丽,但哪里有建造?愿主怜悯我们!
¶
弟兄姊妹,我们要有建造,就必须满足一个条件。这个不可或缺的条件,就是服从国度的权柄。我们的救主已经被高举为宇宙的元首,天上、地上一切的权柄也都赐给祂了。神已经将一切都服在祂脚下,并使祂向着召会作万有的头。首先,这含示召会必须服在祂的元首身分之下。什么是元首身分?就是元首的行政管理。你必须领悟,如果召会要被建造,我们就必须服在元首的权柄之下。哪里没有元首,哪里就没有权柄;而召会的建造就不用提了。以弗所四章十五至十六节透彻地说到召会的建造,那里给我们看见,最重要的是我们要“在一切事上长到祂,就是元首基督里面”(15)。我们在多少事上真正长到祂里面?甚至我们的谦卑、我们的爱、我们许多其他的美德,都不一定是在祂的元首权柄底下长大的。我们还不明白,让基督管治我们的情感,以及在祂的元首权柄下发展一切可喜爱的美德,到底是什么意思。什么地方真在一切事上长到元首里,那里就有身体的建造,就如以下所说的:“全身⋯⋯得以联络在一起,并结合在一起,便叫身体渐渐长大,以致在爱里把自己建造起来。”(16)
¶
歌罗西二章十九节说到“持定元首”,这是什么意思?这意思是说,一切事都服在元首的权柄底下。请注意这节不是说,“持定救主”,也不是说,“持定生命”。只有当我们服在元首的管理之下,才有同一节所说的建造——“全身借着节和筋,得了丰富的供应,并结合一起,就以神的增长而长大。”你服在元首的权柄底下,你就有身体的建造。什么地方有诸天的管理,什么地方就有召会。召会在我们中间建造到什么程度,完全在于我们将多少地位给召会的元首。
¶
“全身⋯⋯结合一起”,这就是召会的建造!但这如何发生?乃是“本于祂”,全身才得以结合一起。当每一肢体都服于元首,当每一位都接受诸天之国的管理,这事才会发生。只有借着那些来到元首管治之下的人,才有召会的建造。所以,召会是否被建造起来,乃在于你我是否能接受国度的权柄(李常受文集一九五七年第三册,三三九至三四六页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