¶
第五篇 活在神的主宰权柄之下并照着神的怜悯而活
¶
晨兴
周一
周二
周三
周四
周五
周六
听抄
¶
🔊🔊讲台音频
¶
读经:启四11,但四3、34~35,罗九15~16、18~23,来四16
¶
壹 我们要看见神主宰权柄的异象,这是很重要的——但四3、34~35,罗九18~23:
¶
一 主宰的权柄是指神无限的权柄、能力和地位——启四11,五13:
¶
1 神是主宰一切者,祂在一切之上,在一切背后,也在一切之中——王上二二19。
¶
2 神有完全的能力,能照着祂的心愿,并照着祂永远的经纶,完成祂所要的——但四34~35,弗一4~5、9~11。
¶
二 罗马九章十九至二十三节说到神的主宰权柄:
¶
1 “有谁抗拒祂的旨意?人哪,你是谁,竟向神顶嘴?被塑造者岂能对塑造他者说,你为什么这样造我?“——19节下~20节:
¶
a 我们都必须领悟我们是谁;我们是神的造物,祂是我们的创造者——赛四二5。
¶
b 我们是祂的造物,不该抗拒祂的定旨,或向祂这创造者顶嘴——罗九20。
¶
2 “窑匠难道没有权柄,从同一团泥里,拿一块作成贵重的器皿,又拿一块作成卑贱的器皿么?”——21节:
¶
a 神是窑匠,我们是祂手中的泥;神这位窑匠是主宰一切的——耶十八1~6。
¶
b 我们的神是窑匠,对我们有完全的权利;祂对我们,有权利作祂所喜欢的——赛二九16,六四8。
¶
c 神若愿意,就能将一个器皿作成贵重的,又将另一个器皿作成卑贱的——罗九21。
¶
3 罗马九章二十一至二十三节启示,神照着祂的预定,主宰地将我们造成祂的容器——林后四7,提后二20~21,弗一5、11:
¶
a 神这窑匠造出蒙怜悯的器皿来盛装祂自己,借以彰显祂荣耀的丰富,这乃是出于祂的主宰权柄——罗九23。
¶
b 作贵重的器皿不是我们选择的结果,乃是起源于神的主宰权柄——21节。
¶
c 神的主宰权柄是祂拣选的基础;祂的拣选在于祂的主宰权柄——11、18节,十一5、28。
¶
4 “且要在那些蒙怜悯、早预备得荣耀的器皿上,彰显祂荣耀的丰富”——九23:
¶
a 神在祂的主宰里,有权柄将祂所拣选并呼召的人,作成蒙怜悯的器皿以盛装祂,使祂的荣耀得显明——11、18、23~24节。
¶
b 照着祂的主宰权柄,祂已预备我们得荣耀——23节。
¶
贰 “‘我要向谁施怜悯,就向谁施怜悯;⋯⋯’这样看来,这不在于那定意的,也不在于那奔跑的,只在于那施怜悯的神”——15节上、16节:
¶
一 怜悯是神的属性中够得最远的,比祂的恩典和爱够得更远——太九13:
¶
1 按我们天然的光景,我们离神太远,完全不配得祂的恩典;我们只适合接受祂的怜悯——弗二4。
¶
2 人的不信从给神的怜悯机会,神的怜悯就将救恩带给人——罗十一32。
¶
二 我们的观念是:那定意的会得着他所定意要得着的,那奔跑的会得着他所追求的——九16:
¶
1 若是如此,神的拣选就是照着我们的努力和劳苦了。
¶
2 反之,神的拣选是出于施怜悯的神;我们不需要定意或奔跑,因为神怜悯我们。
¶
3 我们若认识神的怜悯,就不会信靠自己的努力,也不会因自己的失败而失望;我们可怜光景的盼望,是在于神的怜悯——弗二4。
¶
三 我们若要在神新约的经纶里事奉神,就需要认识这完全在于神主宰的怜悯——罗九15~16,来四16:
¶
1 我们若认识神的主宰权柄,就会为着祂的怜悯感谢祂,领悟我们乃是在祂主宰的怜悯之下——罗九15:
¶
a “主宰的怜悯”一辞,意思是神的怜悯完全在于神主宰的权柄。
¶
b 作蒙怜悯的器皿不是我们选择的结果,乃是起源于神的主宰权柄——18节。
¶
c 神对我们的怜悯是在于祂主宰的权柄;要解释神对我们的怜悯,我们只能说这是在于祂主宰的权柄,祂已选择要向我们施怜悯——15~16、23节。
¶
2 在神主宰的怜悯里,我们的心倾向于祂;因着祂给我们的怜悯,我们天天寻求祂——耶二九13,申四29,赛五五6。
¶
3 我们越看见与我们有关的每件事都在于神的怜悯,就会越在主面前背负我们的责任;然而,甚至我们乐意背负责任也是出于神的怜悯。
¶
4 因着神的怜悯,我们对福音有反应而别人没有反应,我们接受关于基督是生命的话而别人拒绝接受,我们走主恢复的路而别人退后不走这条路。
¶
5 就着神的恢复来说,神向祂所要施怜悯的人施了怜悯。
¶
四 罗马九章所启示的原则乃是,一切皆在于神的怜悯——15~16节:
¶
1 使徒保罗把这原则应用在以色列人身上,叫我们看见一切发生在以色列人身上的事,都是出于神的怜悯——16、23节。
¶
2 我们总得有一次看见神的怜悯,并且确定地碰见神的怜悯——弗二4,太九13:
¶
a 对于这件事,我们最少需要有一次眼睛得开而看见;起码要有一次看见一切在于神的怜悯。
¶
b 不论我们是一次的看见,或是经过一段过程的看见,当我们摸到这件事,就会摸着一个事实,不是一个感觉;这事实就是:一切皆在于神的怜悯。
¶
职事信息摘录:
¶
看见一切在于神的怜悯
¶
我们读罗马九章时,需要注意其中的原则与应用。这一章启示的原则乃是,一切皆是神的怜悯。使徒把这一个原则应用在以色列人身上。叫我们看见一切发生在以色列人身上的事,都是在于神的怜悯。今天我们不光需要注意应用的实际,更需要注意背后的原则。
¶
那里说,不在于那定意的,也不在于那奔跑的,只在于那施怜悯的神(16)。热心与追求并没有用,不热心、不追求也没有用。等太久或不等,跑得太快或者跑得太慢,都没有用。在这里、在那里,多听、少听,都没有用;一切都在于神的怜悯。只有圣灵才能引领人到正确的地步。你总得有一次看见什么是神的怜悯,对于这件事,你最少需要有一次看见。自然多次看见更好,但是起码要有一次专一的看见,一切在于神的怜悯。不论你是一次的看见,或是经过一段过程的看见,当你摸到这件事,就会有一个事实产生;不是一个感觉,乃是一个事实。这事实就是:一切皆在于神的怜悯。
¶
神的怜悯乃是一个事实,事实是不在乎感觉的。以重生得救为例,我们常对罪人说,你总要有一次清楚悔改信主;我们对信徒说,你总得有一次清楚的奉献,将自己摆上。人在对神的怜悯的认识上,原则是一样的。他总得有一次清楚的碰见神的怜悯。
¶
心思、情感、意志需要受对付——适中合度、受灵管治
¶
有三种人是应当受神的对付的,就是意志强的人、情感强的人和心思强的人。许多人是受这三种情形的支配;这三件事需要被神打断。神要对付人的强点,过于对付他的弱点。有的时候,强点拦阻人灵命的进步多过他的弱点。人在这三方面没有受过对付,就不能认识神的怜悯。
¶
人被神对付过,在他的属灵生命上就有了调整。许多事多一点和少一点,皆不相宜。有的人等太久,有的人不等,这些都需要调整。有的人里面的人不够大,外面的人太大,这就好比普通的人,头占身体七分之一,若头占身体的四分之一,或十六分之一,都不相称。有的人心思太强,有的人情感、意志太强,而里面的人不够大。这些光景都需要调整。
¶
有一次我带一位内地会的领袖去听史百克讲道。讲完以后,普通人一定问,刚才的信息如何。但我和他回家的时候,我没有问他,他先说起来,他说史百克的意志太强。我告诉他,我的意志也是顶强的。这个领袖名叫贝克(Baker),他说,那你怎么能够与他合起来呢?不错,外面的意志越强的人,越不容易合得来,但他并不知道,我们能合一乃是由于里面的人,而不是由于外面的意志。今天如果要我们里面的人与外面的人相称,里面的人就必须长大;里面的人一长大,就可以管治外面的人。
¶
有的人心思太强,这些人的心思需要被里面的人管治。我读过新约好几百次,虽然不能说比所有的人都多,但至少比许多人多。我可以找出上百处的经节是彼此相反的,但是我没有这样作,因为我的心思是在圣灵的管治底下。
¶
我们的属灵生命若要有合式的调整,就需要我们这个人的光景是恰好的,也不太多,也没有不够。好比打弹球机(pinballmachine),需要球送得刚刚好,才能拿到分数,不然左边有钉,右边也有钉。在属灵的追求上有许多的试探,我们的心思、情感和意志都会成为拦阻,太过和不够都会落在危险里。
¶
一切都是在于神的怜悯。我没有得救以前,准备留美。假如早去两个月,就不会与余慈度小姐相会,或许就永远不会得救。即使后来有机会,我也不一定能信。乃是神的怜悯叫我不早不晚,刚好在那个时候碰见余慈度小姐。
¶
只有神能够作得恰到好处。我们人说话,总是容易说得太过或者不够。没有一个人能传一篇道是适合各种人的需要的,即使使徒保罗、彼得也是一样。因为话讲出来,总不容易说得恰到好处,因此就容易叫人误会。
¶
只有神的怜悯才能够叫人真正地谦卑下来。有的时候一些小的十字架,小的对付反而会叫人骄傲。只有大的十字架、大的对付才能叫人谦卑。
¶
有的人太过属灵,以为主只住在我们的灵里;但是以弗所三章说,基督借着信安家在我们的心里(17)。祂不光住在我们的灵里,更住在我们的心里;这个是可以感觉得到的。约翰十五章说,基督住在信徒里(4~5),但是那里并没有提到是住在他们的心里。只有以弗所三章提到,基督乃是住在我们的心里。有的人太属灵,以为心算不得什么;但是诗篇常提到我们的心。要在属灵的事上受调整,我们不单要注意灵,也要注意我们的心。
¶
召会的道路——仰望神的怜悯
¶
召会二千年以来的道路乃是仰望神的怜悯。只有神的怜悯,才能够叫我们被调整过来。我常对一些青年人说,五年以后,你才会知道,一切都是在于神的怜悯。世人数算头发,平均每人十四万根。圣经说,神数过每人的头发。祂认识我们,比我们认识自己还清楚。神要我们得救,我们就能得救,神若不怜悯,就没有一个人有办法得救。慕迪有一次传福音时,一位太太几乎得救,只因洋伞跌下,打了岔,她就不能得救。人得救不得救,不是传道人的责任;传道人的责任只是将道路摆出来。只有神的怜悯,才能把人放在这道路上。将人放在这道路上乃是神的工作,引人走上这条道路的,也是神的自己(倪柝声文集第三辑第十一册,一至五页)。